
发布日期:2025-04-12 20:07 点击次数:90
南京银行(601009)近年来在资本市场上风头正劲,其2024年的业绩表现更是令人瞩目。然而,在耀眼的数据背后,隐藏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和风险。从合规管理到信用隐患,再到战略方向上的争议,南京银行(601009)看似光鲜的外表下,实则暗流涌动。
南京银行(601009)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务成绩单:营收突破500亿元,同比增长11.32%,净利润首次跨越200亿大关,达到201.77亿元,同比增长9.05%。资产规模也再上新台阶,总资产达25914.02亿元,较上年末增长13.25%。
这些数字表面上展现了南京银行(601009)的强劲实力,但深入剖析后,却暴露出不少值得警惕的信号。首先,南京银行(601009)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过高,成为其盈利的重要支撑。数据显示,2024年上半年,南京银行(601009)非利息净收入约为134亿元,同比增长25.51%,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同比激增477.91%。这种盈利模式虽然短期内为南京银行(601009)带来了丰厚回报,但也暴露了其对债券市场的高度依赖。一旦债市出现波动,这种盈利模式可能迅速崩塌。
此外,南京银行(601009)的贷款增速虽高于存款增速,但对公存款的增长乏力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。根据2024年中报,南京银行(601009)对公存款同比增长仅1.74%,远远落后于总负债的增长速度。到了三季报,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,对公存款环比下滑1.88%,几乎陷入停滞。这不仅影响了南京银行(601009)的资金稳定性,也可能拖累其未来的规模扩张。
南京银行(601009)近年来屡次因合规问题受到监管处罚,暴露出其内部管理存在的漏洞。例如,2024年5月,南京银行(601009)淮安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被罚款265万元;同年,北京分行因违规操作被罚736万元。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南京银行(601009)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,也引发了市场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质疑。
更严重的是,南京银行(601009)因“无资质跨区域开展网贷”而陷入法律纠纷。据报道,南京银行(601009)曾在2019年通过“国美易卡”APP发放的一笔小金额网贷逾期未还,债权转让后引发诉讼。法院裁定,南京银行(601009)不具备异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的资格,债务人无需承担利息,只需归还本金。这一判决结果为南京银行(601009)的全国性放贷业务蒙上阴影,甚至可能导致其他类似案件的连锁反应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南京银行(601009)在零售转型过程中,积极拓展与金融科技平台的合作,包括度小满、乐信、京东数科等。然而,这种快速扩张的背后,是贷后管理能力的相对滞后。根据三季报披露,南京银行(601009)核销及转出不良贷款规模高达70.2亿元,远超去年同期水平。
尽管不良率维持在0.83%,但核销规模的激增表明其资产质量仍存在隐忧。
南京银行(601009)素有“债券之王”的称号,其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占营收比重长期保持高位。自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,南京银行(601009)的债券投资利息收入分别为104.94亿元、125.34亿元、132.99亿元、144.42亿元和78.96亿元,占营收比例最高时接近30%。这种依赖债券投资的模式虽然在牛市中获利颇丰,但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却显得脆弱不堪。
与此同时,南京银行(601009)的传统收息业务一直被视为短板。为了弥补这一不足,南京银行(601009)自2016年起大力推动零售转型,消费类贷款余额占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重从6.23%提升至近15%。然而,这种快速扩张也伴随着不良生成增加的风险。根据三季报披露,南京银行(601009)新生成不良规模下限约为33.94亿元,与上半年相差无几,显示出其资产质量改善有限。
此外,南京银行(601009)的组织架构调整也引发了外界对其战略方向的质疑。2024年12月,南京银行(601009)设立了科创金融部、国际业务部等多个部门,并将小企业金融部更名为普惠金融部(乡村振兴金融部)。虽然这些调整旨在优化资源配置,但过于频繁的变革可能会导致执行层面的混乱,反而削弱了原有的竞争优势。
南京银行(601009)在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布局曾一度被视为其转型的典范。然而,深入分析后发现,这些业务的实际贡献仍然有限。在科技金融方面,南京银行(601009)推出了“科创鑫贷投”“苏知贷”“专精特新贷”等一系列产品,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过6万户,投放资金规模突破7000亿元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产品的实际效果如何尚需时间验证。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,科技企业的还款能力可能受到影响,进而波及南京银行(601009)的资产质量。
在绿色金融领域,南京银行(601009)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,如率先落地江苏省首笔“产品碳足迹挂钩”贷款和首笔航运企业转型金融贷款。然而,绿色金融贷款余额的增长更多依赖政策驱动,而非市场需求。一旦政策支持力度减弱,南京银行(601009)的绿色金融业务可能难以持续。
尽管南京银行(601009)的股价在2024年实现了57.84%的涨幅,排名上市银行前列,但其股东增持行为却引发了不同的解读。一方面,包括法国巴黎银行、江苏交通控股在内的多家大股东纷纷增持南京银行(601009)股份,显示了他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;另一方面,频繁的增持也可能是在试图稳定市场情绪,避免因负面消息导致股价大幅波动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南京银行(601009)的分红政策虽然吸引了部分投资者,但其高分红率是否可持续仍存疑。随着资本充足率的下降,南京银行(601009)未来可能不得不削减分红比例,以确保足够的资本支持业务扩张。这种情况下,投资者的信心是否会受到影响,值得关注。
南京银行(601009)的2024年无疑是成功的,但从长远来看,其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。债券投资的高依赖性、对公存款增长乏力、合规风险频发以及战略方向的争议,都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。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,南京银行(601009)需要更加注重风险管理与内控建设,避免因短期利益牺牲长期发展。
正如微软CEO纳德拉在《刷新》中所言:“每个人、每个组织乃至每个社会,在达到某一个点时,都应点击刷新——重新注入活力,重新激发生命力。”
对于南京银行(601009)而言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